朱凤华,北京大学首届八年制口腔医学博士,擅长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现任赛德阳光口腔北京西海国际门诊儿科中心主任。
医生得道医牙齿 痛令不痛消弹指
这是个七八岁的小孩,他站在牙椅旁不哭不闹不说话,就像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一样,默默地看着为他忙碌的朱凤华医生和护理人员。
无论周围人怎么劝,哪怕父亲作势要打他,他都拒绝躺在那张牙椅上,他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配合。
在儿科口腔治疗中,这样倔强的患者并不常见。
从小孩淡漠的表情里,朱凤华医生感受到了他的恐惧和抗拒,他似乎在逃避着什么。
“小朋友,你好像有点害怕。告诉阿姨,你在害怕什么呢?不要着急,慢慢地说。”
朱凤华医生的声音柔和中带着一点坚毅,能给人安静而坚韧的力量,让人放下心中的戒备,信任依赖她。
作为北大口腔首届八年制博士生,朱凤华医生在读书时代就选修了心理学,后来主攻儿童口腔,儿童行为引导更是必选科目。
大部分时候,她都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无论孩子开口与否。
1、要强的朱凤华同学
兰州铁一中的办公室里,父亲陪着笑脸,带着朱凤华医生去见学校领导。孩子大了,天各一方不是长久之计,他想让朱凤华医生在兰州读中学。
朱凤华医生并未在兰州读小学,也没有参加兰州的小升初考试,学校不知道她的成绩,不是很想接收。
沉默是最尴尬的,听到入学要求后,过了一会儿,校领导才模棱两可地说,“这样,先让孩子借读几天,先上几天课,适应适应再看。”
几天之后,学校组织摸底考试,朱凤华医生考了全校前五名。学校领导立刻拍板,为这孩子办入学手续!
朱凤华医生户籍在兰州,但她生于湖南,在湖南长大。
小的时候,父母做生意四处奔波,她跟着爷爷奶奶在湖南老家生活。老家山清水秀,朱凤华医生上山爬树下河捕鱼,家附近的废弃铁路成了她的游乐场,童年过得欢快而自由。
稍微长大点,调皮捣蛋的假小子变成了文静听话的小姑娘,但她骨子里的要强坚韧并未改变。
小学时,女生大多不爱数学。数学老师很喜欢朱凤华医生,她学数学就很用功,连枯燥无味的数学题也变得有趣起来。
可能因为这样不起眼的原因,朱凤华医生的数学成绩在年级里一枝独秀,为后来学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强的她,从不想让信任自己的人失望。
从乡村到城市,环境的巨变,令年纪尚幼的她有些不适应。
有次体育课,上课铃声响了,朱凤华医生踩着铃声跑到了操场。老师问你干什么去了,她擦着头上的汗说,我倒垃圾去了。
同学们听了后哗然大笑。
原来,湖南老家的方言中,le和ne是不分的。在同学们听来,她说的是“我倒垃(na)圾去了”。兰州市区长大的孩子们,觉得这种发音很奇怪。
从那以后,朱凤华医生很认真的学习普通话。到了下学期,同学们就听不出丝毫的方言痕迹了。
坚韧和上进,是她谦和可亲的性格下最鲜明的底色。
年幼的时候,父亲骑自行车驮着她,路过颠簸不平的路面。她从自行车上颠下来了,马大哈的父亲毫无察觉地骑远了。
奇怪的是,她从后座上掉下来过,坐在前梁上也掉。久而久之,朱凤华医生对自行车心生恐惧,到高考时依旧不会骑自行车。
大学时代,朱凤华医生看着骑自行车的同学们,心中十分羡慕。
她就自己买了辆自行车,在操场上一遍一遍的练习,经过无数次摔倒,终于克服了心中多年的恐惧,学会了骑自行车。
2、学在北大
每当梦回大学校园,朱凤华医生梦到最多的场景,是北大医学部图书馆的阅览室。
新世纪伊始,北京大学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口腔八年制博士培养计划,开新中国口腔教育之历史先河。
朱凤华医生是北京大学首届八年制口腔博士,也是新中国第一届八年制口腔博士,但她走上口腔之路纯属偶然。
中学六年,朱凤华医生是在兰州铁一中度过的。
中学时代的朱凤华医生,并不了解高校的专业分类。她有位兄长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系,是个优秀的建筑师,也是兄弟姐妹们学习的对象。
朱凤华医生原本想效仿兄长,去浙江大学读建筑学。
高考前夕,学校老师突然找到了朱凤华医生,问,“你愿意去北大读书么?学习口腔医学。”
作为甘肃省老牌重点中学,兰州铁一中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推荐名额。名为推荐,实际上更利于高校提前锁定最优质的学生,学生并不享受优惠政策。
老师觉得,朱凤华医生最有可能考上北大医学部,并且对女生而言,学医也是一条好出路。
朱凤华医生对口腔医学一无所知,她只是模糊的知道,北京大学是最好的学府,于是听从老师的意见,填写了推荐表,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初到北大,她最大的感受是,医学生学习刻苦,北大的医学生学习更刻苦。
大学第一个月,高中同学打电话来,约朱凤华医生出去玩儿,但朱凤华医生要上自习课,只能无奈推脱了。
此后每次打电话来,她都是在上自习课,连周末都不例外,一来二去,同学们就不再找她玩了。
朱凤华医生最常去上自习的地方,是北大医学部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阅览室,桌子特别大,看书很自由。而且阅览室没有课,不用担心被上课的同学赶出来。更美的是,旁边就是小卖部,饿了可以买东西吃。
图书馆阅览室是北大医学部学子的“稀缺资源”,每天早上五点多,朱凤华医生和舍友们会轮流前来排队占座。
八年制口腔博士培养,无论对朱凤华医生和她的同学们而言,还是对新中国口腔教育和北京大学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学校为此编撰了全新的课本,组织了资深的师资力量团队,并创新地采用了国际医学教育流行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教学法。
不同于以往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在PBL教学中,老师们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和文件,做成相关的PPT,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汇报,最后由老师做总结。
在北京大学的八年中,前三年是理论教育,从第四年开始,朱凤华医生开始去北京医院、北大口腔医院等地轮转,每个科室轮转一两个月。
早在2006年,朱凤华医生就已经开始接诊病人了,十余年的临床经历,接诊病人万余例,其中包括大量的牙体牙髓和儿科患者。
3、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牙医
回到开篇的故事,朱凤华医生问完后,看着这个沉默的小孩,眼神温润,这是一种前期诱导,小孩能感受到她的关心。
看了眼父亲,小孩低下头,小声说,“我怕疼”。
原来小孩牙齿状况很差,已经坏了十几颗牙齿,恒牙和乳磨牙都龋坏了,还坏到了牙神经。
过去一段时间,他们在几个医院之间奔波,去过几次其他的三甲医院。
第一次根管治疗太过疼痛,成了小孩噩梦般的记忆,无论父亲怎么劝,他都拒绝再去以前的医院。
朱凤华医生严肃起来,她摸摸小孩的头,“我向你保证,完全不疼,拉钩。”
小孩仰起头,“一点都不要疼,打麻药也不能疼。”
朱凤华医生向他保证,“打麻药也不会疼。”
因为主攻儿科口腔,朱凤华医生打麻药有自己的手法,在小孩不知觉中,她就已经打完了麻药。
等到后来复诊,父亲有时忘了时间,小孩还会催促父亲,让带着他找朱凤华医生看牙。每次来到门诊,他都是主动爬上牙椅,张开嘴等着打麻药。
朱凤华医生为小孩做了全口牙齿的龋坏牙治疗,包括根管、拔牙、预成冠和牙间隙保持。等治疗完成后,小孩拿着手机各种自拍,还告诉父亲他再也不怕打针了。
朱凤华医生认为,不同于成人口腔,儿科口腔是医生、小患者父母和小患者三方之间的交流。
在和小患者的交流中,哪怕是三四岁的小患者,她也会给予成年人的尊重。
她认为,小孩记忆远比我们想象的久远,强制措施可能会带来影响一生的阴影。
为了走进小患者的内心,朱凤华医生自学了儿童心理学,并跟随北大口腔医院的专家,学习专业的儿童行为诱导学。
和小患者父母的交流则要严肃的多,儿童牙齿龋坏的背后,通常有父母不重视孩子口腔健康的原因,督促父母转变观念十分重要。
几乎对所有的父母,朱凤华医生都会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给孩子刷牙,怎样给孩子用牙线,指出父母存在的不良口腔习惯,并坚持要求他们改正。
一位抱着一岁多宝宝的年轻妈妈,专门来找朱凤华医生看牙。
她大儿子的龋齿就是让朱凤华医生治疗的,治疗效果特别好,年轻妈妈很信任朱凤华医生。
详细询问之后,朱凤华医生告诉年轻妈妈,“不能再用奶瓶吸奶来诱导孩子睡觉了,和大儿子一样,小儿子也是奶瓶龋,你必须戒掉孩子夜奶的习惯。”
年轻妈妈有些为难,“孩子养成夜奶习惯了,晚上不喝奶就不睡,又哭又闹,也影响大人休息。”
朱凤华医生坚持说,“你一定可以的,孩子这么大了,如果不戒掉夜奶,不解决问题的根源,治疗龋齿就没有意义,治疗完还会复发。”
她贴心地告诉年轻妈妈,戒除孩子夜奶的方法经验,并解释其中的注意事项。
一周之后,年轻妈妈又预约了朱凤华医生的号,进来第一句就是,“朱医生,按照您的方法,孩子真的戒掉夜奶了!”
治疗完成至今,数年过去了,年轻妈妈家中的两个孩子,再也没有得过龋齿。
从北大博士毕业,到北京石景山医院从医六年,再到北大国际医院专攻儿科口腔,直到和几位同学一起圆梦赛德阳光口腔,担任西海国际门诊部儿科中心主任。
一路走来十余年,朱凤华医生接诊了超万名患者。
哪怕冒犯患者,她也要为孩子未来的健康负责,每一次诊疗都是一场科普宣教,预防大于治疗是她一直坚持的宗旨。
工作之外,她是个十分安静的人,喜欢十字绣,喜欢做一些小摆件,假期时能连续几天宅在家里。
朱凤华医生家人的牙齿都特别好,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科学刷牙的习惯。
她甚至在家里为孩子拔过牙,还把拔牙过程拍成了宣教视频,用视频来告诉其他小朋友,拔牙治牙并不可怕。
从公立医院资深儿科医生,到加盟赛德阳光口腔,朱凤华医生谈到了背后的一段渊源。
2006年的时候,朱凤华医生在北大口腔上正畸课,PBL小组的带教老师恰好是周彦恒教授。在那个时候她就觉得,周彦恒教授既幽默风趣,又学识渊博。
多年之后,她与即将担任赛德阳光口腔西海国际门诊主任的老同学张洲博士聊天,了解到了赛德阳光口腔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的伟大愿景。
又得知这家医疗集团是周彦恒教授创立,就萌生了加入的念头。
担任西海国际门诊儿科中心主任以来,全新的医疗模式和国际一流的诊疗设备,给了她更大的发挥空间。朱凤华医生相信,她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口腔梦,为更多的小患者提供专业的口腔医疗服务。